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发布会实录摘登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2023/2/16 13:44:30

浏览:(491)  评论:(0

  • 摘要
  • 2月15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培军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发布会,邀请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曲琦,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吴春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负责人陈雪峰,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培军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乡村灾害风险隐患普查情况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乡村一直是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薄弱环节,请问这次普查有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情况?


      陈胜:在这次普查调查中,针对乡村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特点,重点开展了三方面调查:一是覆盖乡村致灾要素及人口、房屋、桥梁、道路等重要承灾体调查,二是乡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三是以家庭为单元抽样调查群众灾害风险意识、自救互救能力等情况。目前,基本摸清乡村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下一步,我们以夯实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基础为目标导向,在普查成果转化为乡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精准转移避险。结合普查获取的乡镇(街道)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设施、应急装备等信息,完善应急疏散标识和路线,遇极端暴雨、洪涝、山洪、泥石流等突发灾害时,指导地方提前组织群众快速转移、快速避灾避险,切实降低人员伤亡。


      二是突出精准抢险救援。将综合物资储备点、救援力量、路网、灾害发生点等数据信息融入应急指挥“一张图”,促进就近合理预置力量资源,加强抢险救援装备物资高效调配,支持提升灾害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水平。


      三是突出精准监测预警。指导建设乡村地区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结合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要素和重要设施、重点场所等信息,支持灾害预警信息精准传递到村到户到人,提升灾害监测预警精细化水平。


      四是突出综合能力提升。指导完成市、县单灾种和综合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划示灾害风险区,支持乡村开发建设规避重大灾害风险源,助力规划布局防灾减灾资源,提升乡村综合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数据成果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中宏网记者:本次普查首次实现了对全国范围内城乡各类房屋的摸底调查。规模如此大的调查工作是如何组织开展的?这些数据成果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曲琦:这次普查,实现了对全国范围内各类房屋建筑的摸底调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


      一是制定统一规则,确保步调一致。编制了全国统一的调查实施方案和技术导则,制定了数据处理方案、业务流程指南、质量控制细则、质量审核办法、质检核查指南等一系列文件,开发了全国统一的调查软件,制备了统一的调查底图,确保了全国工作步调一致、标准一致。


      二是强化技术保障,开展全员培训。组建了部级技术专家组,全天候24小时提供技术指导。各地住建部门充分发挥当地专家作用,共同建立了技术保障体系。部级专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培训人数累计达23万人,各地对所有参加调查人员的培训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全覆盖。


      三是层层压实责任,严控数据质量。建立了县市省部四级质检核查制度,逐级对数据质量负责,建立了在线巡检制度,数百名巡检员和巡检专家以远程方式对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抽查,对于有问题的提出警示,发出提示警示单2000多份。此外,还在软件系统里设置了多种异常指标提示警示功能,确保调查质量。


      四是深入组织动员,加强指挥调度。全国近500万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就动员了260多万人,努力克服天气恶劣、交通不便、疫情反复带来的各种困难,一栋一栋地把每一栋房屋的数据“跑”了出来,对每一栋都进行了调查。高峰时期,有40多万人同时在线填报数据。部普查工作专班挂图作战,定期调度、跟踪督导,确保“全国一盘棋”。


      全国这么大范围的调查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通过这次普查,第一次全面摸清了我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第一次形成了反映房屋建筑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海量数据;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我们要以普查数据为“底板”,深化“数字住建”建设,推进全行业各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和发展。


      在今后工作中,一方面,我们要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的统一部署,以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数据为核心,推进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中的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库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将用好普查数据,大力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水平。


      目前,房屋普查数据已经在我们的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例如,在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我们依托普查系统开发了自建房排查信息归集系统,将排查信息与普查信息、位置图斑挂接绑定,并对普查数据进行了印证和补充,与以往的逐级汇总、层层上报的方式相比,实现了信息落图定位、全过程可追溯,是普查数据应用的一个成功范例。这个模式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广泛地推广,真正做到可复制可推广。


      下一步,我们要积极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用好来之不易的数据成果。有了普查数据成果做支撑,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会更高,人民群众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数字化体验会更好。


      如何评价这次普查工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此次普查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综合性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目前普查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请评价一下本次普查工作?


      郑国光: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要聚焦自然灾害,突出灾害风险,强调综合,而且落到普查,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能力。这次普查参与部门多、人员多、层级多、链条长、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循,加之与新冠疫情防控同步,能取得今天的进展确实不易。这次普查调查工作有四个特点。


      一是综合性,即多灾种综合、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调查综合、调查和风险评估区划综合等。多灾种综合,就是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六大类灾害的致灾要素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调查综合,就是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同步调查,数据融合,并以此来科学评估和认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调查和风险评估区划综合,是把调查作为一个基础,评估和区划是一个重点,依托调查成果,分部门开展单灾种风险评估与区划。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和区划,提出自然灾害防治的工作建议。


      二是协同性,即部门协同、上下协同、管理与技术协同等。部门协同,国家层面19个部门和单位参与调查,部门之间同步推进,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避免“木桶效应”,只要有一个部门落后,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普查的进展,所以统筹协调很重要。上下协同,这次调查涉及国家、省、市、县四级,有的还需要乡镇(街道)、社区(村)参与,做到层级职责明确、目标一致、衔接有序的上下协同也很重要。管理与技术协同,普查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撑是普查的“两翼”,做到普查工作制度和技术体系相互衔接,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联合办公,形成管理和技术互为支撑、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普查工作格局。


      三是科学性,普查一开始,我们就组织各行业的专家共同研究,编制出台48项调查类技术规范。这些规范既考虑行业技术规范和业务要求,又保障调查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工作的连续性,按照统一的技术体系,各灾种风险等级相对应,建立统一的普查调度平台,制备统一的调查底图,下发统一的制图软件,保证各行业间调查数据和成果共享共用,做到“一张图”展示。我们还组建了来自多部门、多领域的国家级、省级普查技术组,负责对普查调查、数据成果的技术审核和把关。同时,建立了调查数据质检汇交的“一清单、两办法”,健全逐级审核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调查数据的可靠性。


      四是应用性,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把调查数据的应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推进,持续推进各地各部门将调查数据广泛应用,并及时把调查数据应用到风险评估与区划中。


      虽然有些行业部门组织开展过单灾种致灾因子的调查,但开展多灾种、多承灾体综合风险普查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循。这次普查还推动和完善了致灾因子调查,带动了承灾体调查,具有开创性。例如,第一次在统一的技术体系下开展普查调查工作,推动致灾数据和承灾体数据的有机融合,推进了部门间数据共建共享共用;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特别是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为我国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础;第一次补齐了1978年以来长时间序列县级尺度历史灾害数据不完整的短板,全面调查了1949年以来89场重大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灾情数据和救援救灾情况;第一次开展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家户”的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


      如何做好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香港中评社记者:本次普查工作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做好组织实施?


      陈胜:这次普查工作确实点多面广、任务重,组织实施难度很大。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应急管理部牵头负责普查办的日常工作,王祥喜部长多次提出明确要求,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班,充分发挥综合统筹等运转枢纽作用,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分级负责,各方力量密切协同配合。这也是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后统分结合、多方联动新机制的生动实践。


      我们在全国动员了近500万人参与,涉及全国所有乡镇(街道)、社区(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显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主要做到了“四个到位”:


      一是统一组织领导到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强调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李克强总理对做好普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王勇国务委员担任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19个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坚持“全国一盘棋”,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均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落实了牵头部门和人员、经费等保障。国务院普查办加强普查顶层设计,在多轮测试和试点试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普查制度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开展多层次全覆盖式业务培训,推动各项措施层层落实到位。


      二是部门分工协作到位。国家、省、市、县各级印发普查工作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分领域分层级开展致灾因子调查、承灾体调查、隐患调查、历史灾害调查、综合减灾能力调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齐抓共管,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协调解决数据采集、质检核查、汇交融合等工作中的问题,形成统一顶层设计、分门别类实施、统一标准执行的调查工作模式。


      三是地方分级负责到位。坚持把地方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压紧压实,省、市、县、乡各级逐级细化分解任务,形成有机衔接的完整责任链条。省级行业部门和普查办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对上衔接、对下指导督促作用。市县级作为调查实施的关键主体,普遍把普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点工作任务部署,建立健全督导检查、考核评价、追溯问责等机制,确保普查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四是各方协同参与到位。一方面,各地各部门引入科研院所、第三方机构等专业力量,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另一方面,面向各类普查对象和社会公众,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普查宣传,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泛动员基层党员、社区工作者、假期回乡大学生等多方力量协同参与,全社会对普查工作给予了极大关心和支持。


      交通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如何应用


      天目新闻记者:我国是交通大国,也是交通强国。请问在这次普查当中,在交通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情况和新信息?下一步将如何应用?


      吴春耕:交通运输部主要负责对公路、水路承灾体的基础设施属性信息以及自然灾害风险信息进行全面普查。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立足全覆盖,摸清了风险底数。普查调查了全国528万公里的路网线路、桥梁、隧道、高边坡,还有全国1.5万余公里三级以上内河航道和所有沿海万吨级及以上泊位、内河千吨级及以上泊位,在公路、水路行业实现了全覆盖。采集了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属性信息434万条,调查出影响公路、水路的自然灾害风险点22万余处;形成了一套交通运输行业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建成了一个交通运输行业自然灾害数据库,全面掌握了公路、水路设施属性数据信息以及自然灾害风险信息。


      二是立足打基础,健全了标准体系。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统一部署,强化责任落实和任务推进,充分挖掘相关数据成果,特别是针对公路、水路行业特点,汇集行业技术力量,先后编制7本自然灾害风险调查、评估、防治等一系列技术指南和规范,研究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实用的普查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进一步健全了交通运输行业自然灾害防治的标准体系。


      三是立足上水平,提升了防治能力。充分调动交通基层一线队伍,特别是管养队伍参与普查工作,加强技术宣贯和培训,全国超过14万名基层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有效保证了普查质量,强化了全行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基层人员参与这次普查的过程,也是提升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过程。同时,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印发了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分类分批开展成果的应用,强化灾害风险全过程管控。特别是利用这次灾害普查成果,科学实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例如,去年一年投入24亿元,对5000多公里干线公路实施灾害防治工程,采取工程措施提前化解和防范已经调查摸底的风险点,提高安全水平。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监测预警、防治等新技术研究应用,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灾害防治能力。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统一部署,进一步做好评估与区划成果完善、数据库建设和互联互通等相关工作。同时,将进一步深化拓展普查成果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建设完善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行业防灾减灾抗灾水平,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出行的满意度、安全感和幸福感。


      技术上如何统筹和攻关


      凤凰卫视记者: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覆盖的灾害种类非常多,任务综合性很强,在技术上进行了怎样的全面统筹和难点攻关?


      史培军:一是做试点。通过试点测试制定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在国务院普查办的统筹组织下,先后在北京市房山区、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开展试点“大会战”以及全国120个县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对技术指标体系设置、技术路线研制,以及质量保障标准进行验证。经过试验后,制定的48项调查类规范基本能够保证普查工作顺利进行,通过试点来研制方案的可行性。


      二是统一标准。为了确保所有调查类数据能够相互验证、相互校正,确保多元数据在“一张图”上展现,这次普查工作应用到许多空间信息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空间传输、大数据集成等,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确保多个行业部门、多个涉及灾害风险数据间的可校正性、位置的可验证性。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制定了一套标准的地理底图,标准的、规范的行政底图、各类承灾体地理格网数据,保证普查数据成果“一张图”呈现,数字灾害风险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开展培训。此次普查涉及量大、参与人员多,我们克服了疫情等影响,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多场次专业实操工作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支能够完成调查、质检工作的技术队伍和工作队伍。编制了20余本120万字的培训教材,举办了10多期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培训,录制了300余节线上培训课程。通过培训确保了参与人员能持证上岗,保证相关技术方案能够得到实施。


      四是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各行业、各部门和地方都有一套质量控制流程,开展技术保障和技术把关。技术组做好综合协调,加强调查数据的相互验证,从而确保调查数据能够按照质量控制体系完成。国务院普查办明确了“谁调查、谁质检、谁负责”原则,把“质量第一”的要求贯穿到普查工作的各个技术环节,把好数据成果汇交入库的“最后一道关口”,确保海量数据能够反映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承灾体数据的客观性,为后面的评估与区划工作奠定基础。


      如何助力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上游新闻记者:这次普查掌握的信息成果将对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次普查有没有取得突破性成果?


      陈雪峰:通过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系统性地组织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核心就是综合调查评估与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密切相关的全部因子和要素,包括人为活动、各类火源等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植被、林相、坡度等孕灾环境的复杂性,林草资源、林缘建筑物等承灾体的脆弱性和暴露度,以及野外火源分布、历史火灾发生频次、防灭火能力强弱等,相当于对森林草原火险隐患以及防火工作进行一次大规模深度“体检”。通过“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使各级各地在火险形势会商、监测预警、火源管理、能力建设、队伍布防、火情处置等方面制定的政策和措施更为精准,更有针对性,更可落地。如,在《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中期评估及《“十四五”全国草原防灭火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普查成果,调整了重点火险县区名录和建设布局。又如,很多地方已经将普查成果应用于当地火险会商、灾情研判、隐患治理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总体来说,普查工作对于夯实防火基础、提升防火能力意义重大,将为因险设防、因害施策提供坚实保障。


      三年来,各级林草部门特别是一线工作者,努力克服了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普查主体任务,归纳起来主要取得了四方面显著成果。


      第一,首次建立了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技术体系。在林木数量、气象条件等传统森林火险因子基础上,结合林草防火工作实际,首次综合多种要素,创立了全要素全链条的火灾风险普查技术框架,探索形成一整套林草火灾风险普查模式和技术规程,保证了普查成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第二,首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本底。在全国调查了11.2万个林草可燃物样地,实验室检测样品79.3万份,建立了15万个可燃物遥感解译标志。通过全面统计分析,形成以小班、公路格网为单元的分类型可燃物及载量成果。在传统主林层调查基础上,首次完成全国灌木、草本、枯落物、腐殖质调查,填补了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调查方面的空白,为开展火灾风险评估区划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第三,全面调查了历史火灾、野外火源、减灾能力等三方面底数。梳理掌握了2011年至2020年历史火灾信息,经批准的野外用火、违规野外用火、重要火源点等野外火源分布情况,以及防火管理队伍、物资储备库、阻隔系统、监测瞭望系统、防火道路、通信指挥系统等减灾能力情况,共计获取了三类1448万条数据,为全面评价林草火灾防治状况、精准提高防控能力提供了基础依据。


      第四,构建了分植被区域、分类型的可燃物模型库。基于中国植被分区、可燃物类型分层,建立起覆盖全国不同植被类型的森林可燃物载量估算模型,共3271个分层估算模型,创新了可燃物载量调查更新机制,为更加精准、快速监测评估可燃物载量及其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段时间,我们在不断完善验证10项评估区划规程、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国家和省级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区划工作,形成了16项评估成果。


      下一阶段,我们将坚持“上下衔接、左右协同、体系一致”的原则,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统一部署,再接再厉、精心组织,按时间节点要求,高质量全面完成全国林草行业评估区划、数据库建设任务,继续着力深化普查成果的系统性应用,积极探索常态化普查评估机制,努力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如何利用普查成果支撑灾害防治


      海报新闻记者:当前,普查工作的主体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下一步将如何充分利用普查成果,为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决策支持?


      陈胜:如何深化普查成果的应用,如何实现风险的动态管理,如何建立普查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我们将重点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


      一是着力完成全国评估与区划任务。国务院普查办持续加强工作统筹,强化技术服务和质量把控,指导各行业领域配强技术团队,用好前期评估和区划试点的成果。在完成国家级和省级风险评估和防治区划核心任务的基础上,加强技术标准和方法推广复制,带动市县级加快完成任务,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评估与区划的系列成果,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和规律。


      二是着力做好数据库建设和管理运行。在相关行业部门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层面普查基础数据库已具雏形,还将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数据库常态更新和运行维护机制,安全稳妥扩大数据库共建共享共用,形成内容完整、责权明确、持续运行的数据库运行模式,为普查成果应用转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是着力深化拓展普查成果应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各地各部门实际需求探索开展普查成果应用,形成国家级成果应用示范案例,充分发挥普查成果对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在灾害监测预警、国土空间防灾减灾规划等重点领域深度应用。


      四是着力探索常态化普查机制。加快完善普查工作制度体系、技术规范标准体系、软件平台体系。在有关典型省份和地区开展普查体系的建设跟踪试点,以点带面推动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向常态化转型,持续更新核心灾害要素数据,提升评估区划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普查成果应用情况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此次普查是“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各地各部门已经利用普查成果开展了不少应用,请具体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郑国光:普查目的在于应用,从这次普查方案制订开始,我们就确定了“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推动普查成果应用。国务院普查办先后印发了加强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开展普查成果应用,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的普查应用成果。2022年,我们召开了两次全国普查成果应用交流会,各地各部门都交流了普查数据成果应用的案例和初步成效,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国务院普查办组织专题组,联合北京、河北、浙江,利用普查数据成果针对极端情景下人口、房屋建筑、道路可能出现的灾害风险及其影响,开展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所在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形成专题评估报告,提出安全保障工作建议。


      二是服务行业发展需要。基于普查获取的房屋建筑调查数据和灾害风险属性信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开展2022年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探索普查成果在城市信息模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城市体检、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领域的应用。交通运输部门针对干线公路普查发现的高风险点,全面实施“十四五”期间灾害防治工程。水利部门将普查数据成果用于指导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支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自然资源部门将普查成果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和海洋灾害隐患治理,风险监测预警等常态化灾害防治,有部分成果已应用到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等。应急管理部门将普查成果融入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综合研判能力。气象部门将普查成果纳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各级气象部门在业务方面的应用,包括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观测站点选址、气象灾害保险等。


      三是服务于城市安全管理。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将普查数据与“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城市管理平台融合,为城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会商评估、应急救援处置等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切实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四是服务基层能力提升。立足于“普查数据取之于基层、用之于基层”的定位,各地积极探索将普查成果融入社区综合管理体系,加强普查数据成果分析、打造高效智慧的“全科大网络”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网格化管理筑牢基层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如,浙江杭州市西湖区利用普查数据进一步补充区“楼安卫士”基础数据,更新街道建筑安全码和楼安指数,把安全码分为绿码、橙码、黄码、红码,排查隐患房屋建筑,确保社区安全。再如,福建南安市构建普查成果应用“一张图”,将普查出来的地质灾害点、危化品企业、救灾队伍、物资储备、避灾点等数据纳入市网格数据库,在人员疏散、应急避险、紧急救援、物资调配等方面提供支撑。下个月,国务院普查办还将召开第三次全国普查成果应用交流会,进一步推动交流普查数据成果的应用。


      (本报记者罗地生根据发布会实录整理)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四川专项检查矿山复工复产工作未按要求验收的启动问责程序

    下一篇:应急管理部加强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管控国家标准《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